第33章 浓浓的不敢置信(求鲜花求评价票) (第1/2页)
曹军下寨之所果然被军师猜到了!
有军师在,何愁曹操不破,大业不定?
原本对此战不抱信心之人,顿时又重燃希望。
……
曹军大营,中军帐。
曹操端坐于主位之上,文武分立两旁。
此次进攻徐州,曹操只带荀攸一位谋士前来。
前次在沛城屡战屡败的夏侯惇,被曹操派去镇守东阿。
荀彧则坐镇甄城。
曹操看了看众文武。“我意连夜进攻下邳,诸位以为如何?”
此时正是盛夏时节,酷暑难耐,北方军士不服水土。
唯有夜战最为有利,即能起到偷袭的效果,又避免因炎热而令将士丧失战斗力。
见无人说话,曹操看向荀攸。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是曹操早期三大谋臣之一。
曹操三大谋臣分别是荀彧、荀攸以及程昱。
三人均有力挽狂澜之才。
但曹操更信任拥有急智的荀攸。
“主公,此番进攻徐州,我军准备充分,兵精粮足,可缓图之。”
“徐州文武见大兵压境,必心生胆怯之心,久后必起反意,届时徐州可一战而定。”
“况且以刘宣之才,必有所准备。”
荀攸前面铺垫的都是废话,后面这句才是重点。
听到刘宣的名字,曹操脸色有些难看。
若非刘宣,此时曹操早已在郯城城中高坐了。
“公达有何具体策略?”
荀攸略作沉吟。“我军势大,敌军必龟缩城内不敢出战,不若每日派兵袭扰,再将劝降书信用弓箭射入城中。”
“嗯。”曹操赞许的一点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曹操对于此战可谓是胜券在握。
徐州刚刚易主,虽在沛城之战中占据上风,但兵微将寡是其硬伤。
“攸还有一策供主公选择。”
“公达速速讲来。”
曹操就喜欢这样的谋臣,不但有计教他,还可以举一反三。
“主公可写书信与袁术修好,约他进兵沛城,城破之日,与之共分徐州,永结盟好。”
“袁术久有吞并徐州之心,必然应允。”
荀攸尚有第三条计策,但曹操若选第一条,则第三条也就不必说了。
曹操沉吟不语,他在思索该如何行事。
第一条最为保险,但缺点是迁延日月,久则有可能发生变数。
“第一条太缓,不可行。”
曹操思考起了第二条。
袁术其人久有称帝之野心,与其成为同盟,很可能变成众矢之的。
可若不与之合作,下邳城中尚有数万兵马,又有刘宣坐镇,即使最终攻破,也必然损失惨重。
曹操思来想去,也只有与袁术合作,才能尽快荡平徐州,且不会损失太大。
若沛城一线告急,刘宣必不敢分兵去救,如何才能使刘宣放心呢?
“主公……”
荀攸打断曹操沉思,但他并未生气。“公达尽管说来。”
“主公若选第二计,可分兵去取广陵,只留五万兵马驻守在地,如此一来,若沛城告急,刘宣必然分兵去救,届时下邳空虚,轻易可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