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二议 (第3/4页)

不行,要嫡长子。第三条,开放贸易可以,但他必须每年奉我海东骏马三千匹。不要钱钞,白银与铜钱皆可,每年万两。

“除了这三条,再加上我行省的三条。

“第一,凡居住在沈阳以及沈阳以北的汉人、丽人、女真人,必须在三个月内,全部迁入海东。第二,不但他要送质子,凡其军中千户以上、文官五品以上者,皆需送质子一人,入我质子营。这个不要求必须是嫡长子,只要不是庶出的就行。第三,要求纳哈出选精骑三千,即日赶赴南高丽,拨与文华国统一指挥。”

纳哈出漫天要价,邓舍就地还钱。他提出的和谈条件,要比纳哈出提出的更加苛刻无礼百倍。

诸将大声叫好,管他甚么太师国王木华黎之后,管他甚么蒙元辽阳行省左丞相,管他甚么曾拥十万铁骑,声威显赫,手下败将的待遇就该如此。洪继勋与他相视一笑,道:“谨遵主公之命。”

纳哈出求和,虽然从实际利益上看,不如当初灭掉关铎,也比不上在南高丽的开疆扩土,但是从精神层面上讲,却使人非常的愉悦。

纳哈出乃木华黎之后裔,木华黎何许人也?成吉思汗的四杰之一,得成吉思汗的亲口赞誉:“我与汝犹车之有辕,身之有臂也。”成吉思汗对他信任、重要的程度,甚至到“太行之北,朕自经略;太行以南,卿其勉之”的地步。木华黎有如此的权势地位,威名赫赫,大江南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乃至当时的金人称呼他为“权皇帝”。

如今昔日的强胡之后,蒙元“权皇帝”之后,纳哈出却向海东主动屈膝,何等的荣耀。——,多年前,朱元璋曾经擒获过纳哈出,放了不杀,还不就是看在木华黎的威名上么?更何况,朱元璋擒获他的时候,他还只不过是个小小的万户,有兵不过数千。而现在他可是辽阳行省的左丞相,最盛时拥兵十万。意义截然不同。

捉了高丽王,威凌纳哈出。

邓舍杀伐决断,扬眉吐气。不过,他与洪继勋皆心中知晓,他提出的那几样条款,纳哈出眼下定然是不会接受的。要想他无条件地全盘接受,关键还在上都的战局,看到底海东与孛罗帖木儿谁胜谁负。

邓舍转回话题,说出了做下的决定,道:“上都乏粮,难以长久支持。纳哈出求和,至少暂时我后顾无忧。既然孛罗帖木儿按兵不动,我军就主动出击。”

左车儿本来兴冲冲的,闻言愕然。

对孛罗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是进攻、抑或防守?包括最初的该不该救援上都,诸将一直存在争议。尽管有洪继勋“先夺取高州,然后待势而定”的奇策,算是基本定下了“以守为攻”的策略,但随着战局的发展与形势的变化,诸将的争议不但没有停歇,反而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战局的变化一个是上都的乏粮,一个是孛罗近期对部队做出的一些调动。原先的主战派,在两军对峙的这些日子里,三两天头的求见邓舍,坚决请战。

而当初反对救援上都的,此时虽然不至于再提议放弃上都、返回平壤,但是却无一例外的全部转入了坚持以守为攻,反对主动进攻的阵营。左车儿没有参加在平壤召开的战前军议,他却也是支持这种意见的。

在适才知晓阳翟王作乱之后,邓舍提出了对孛罗到底应该“先发制人”或“后发制人”,其实就是对这两种意见的一个总结。而就在这两种意见多日来,相持不下的时候,洪继勋送来的两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