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S20核进度突破,苏俄的突袭 (第3/5页)

却系统不稳定,多次出现过热现象,再这样下去,很可能引发爆炸。”

...

秦风跟着爱丽丝来到实验室。

看着监控屏幕上跳动的温度数据,眉头皱了起来。

“冷却系统用的是传统的水冷技术,无法应对核反应产生的高热量。”

他指着图纸上的冷却管道:“我们需要改用氦气冷却,氦气的导热性好,且化学性质稳定,不会与反应堆材料发生反应,另外,在反应堆外层加装铅合金防护层,防止辐射泄漏。”

“我之前也考虑过氦气冷却,但找不到合适的密封材料。”

爱丽丝眼睛一亮:“先前爱因斯坦带来了新型陶瓷密封技术,正好可以用上!”

...

爱因斯坦抵达实验室时。

秦风正蹲在核反应堆的冷却管道旁,用粉笔在地面上绘制氦气冷却系统的改进草图。

听到脚步声,他抬头望去。

只见这位白发苍苍的物理学家穿着灰色西装。

手里拿着厚厚的笔记本,眼神中满是对技术的好奇与严谨。

“秦先生,我仔细研究了你提出的氦气冷却方案,理论上完全可行,”

“但实际应用中还有三个难题需要解决。”

爱因斯坦走到草图旁,蹲下身指着其中一处标记:“第一,氦气的纯度要求极高,目前实验室的提纯设备只能达到99.9%。”

“而核反应堆需要99.999%的纯度,否则杂质会与反应堆材料发生反应,产生安全隐患。”

“第二,陶瓷密封件的耐高温性能需要测试,反应堆运行时温度会达到1500以上,普通陶瓷在这个温度下会开裂。”

“第三,氦气的循环系统设计,如何确保氦气在管道内均匀流动,避免局部过热,这需要精确的流体力学计算。”

...

秦风站起身,将手中的粉笔递给爱因斯坦:“您提出的问题正是我们当前的关键瓶颈。”

“纯度方面,我已经让爱丽丝联系德国的化工企业。”

“他们有一套新型的气体提纯设备,预计一周内就能运到实验室。”

“陶瓷密封件的耐高温测试,我们可以搭建模拟反应堆环境的实验台,用不同配方的陶瓷材料进行测试,找出最适合的材质。”

“至于循环系统,我可以绘制的流体力学模型,能设计出合理的循环路径。”

接下来的一周,实验室变成了忙碌的战场。

秦风负责整体方案的统筹,每天组织技术团队召开三次会议,跟进各个环节的进展。

爱因斯坦则专注于理论计算,用复杂的公式推导氦气在不同温度、压力下的物理性质,为循环系统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爱丽丝则协调设备运输与材料采购,确保提纯设备和陶瓷样品按时到位。

提纯设备运到的那天,秦风与爱因斯坦亲自到实验室门口迎接。

这台设备高约五米,由多个不锈钢罐体组成,上面布满了精密的仪表和管道。

德国工程师介绍道:“这台设备采用低温吸附法,能将氦气中的杂质降到0.001%以下,完全满足核反应堆的要求。”

“但启动前需要24小时的预热,确保设备内部温度稳定在-269。”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