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攻占东南亚的战前准备 (第1/3页)

在华北、华中地区局势尚且还算稳定的情况下,大本营很快就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在中国南部沿海进行实战练兵!

这个决定对于日军全体高层的震动非常大,不明所以的人并不觉的有什么部队,但是对于日军军团级、方面军级乃至更高级的军官而言,这就是一个非常的明确的信号——大日本皇军要对南方动手了。

北进南下之争在日军中由来已久,卢沟桥事变爆发以来,中国已经独立抵抗日本侵略者4年之多。由于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反抗日本侵略者,日军迅速吞并中国的野心也被彻底击碎,中日双方在战场上形成僵持状态。

然而,此时的日本本土仍然保有大量的有生力量没有投入中国战场。

不是日军不想投入更多的兵力,尽快打垮中国,而是日本虽然空有蛇吞象的野心,却没有足以支持进行持久战争的资源与实力。

当已经在中国战场上泥足深陷、无法脱身之时,日本国内对如何摆脱战争困境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考量。

一派秉持日本长期以来的“大陆政策”,认为应当凭借德军入侵苏联的契机,北上进攻苏联,完成与盟友德国会师的同时,获取苏联境内丰富的石油矿产资源,从而增强战争实力打破中国战场上的僵局。

另一派则认为,应该趁英美等国忙于应对德国之时,南下占领已经沦为英美殖民地的东南亚各国,并且在获取丰富的石油资源的同时,彻底断绝英美等国对中国的经济援助,从而早日完成“大东亚**”的战略构想。

在1939年之前,北进派是占据着绝对的上峰的,但是诺门坎事件却让日军艰难的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北进不可行。

诺门坎战役再次证实了苏军火力和机动力量的压倒性优势,日军认识到自己与苏军相差太远:从坦克数量、性能到后勤部队的汽车运输能力,从火炮的数量、炮兵素质到单兵武器的自动化程度,从战场总体指挥到诸兵种的合成上,从战场形势分析至作战理论都远远不及苏军。

尽管日军方面最后用含糊其辞的言语掩盖了在诺门坎地区碰壁之后的狼狈,但是事后却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或做出有实际意义的行动,再次针对北方的苏联。

加之海军认为北进西伯利亚无立竿见影的利益,而南下东南距则会迅速得到石油、锡、铝、橡胶等日本急需的战器物资。这样,在陆、海军的南进、北进纷争中,诺门坎事件成了最后一个决定性的砝码,天平倒向了海军一边。

陆军由于战败而丧失了发言权,北进的路被堵死了。

更重要的是,在1939年8月23日,就在日、苏间的战斗还在激烈进行时,苏联、德国突然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这对日本**来说,无异于外交上的当头一棒,他们希望通过《**产国际协定》来利用德国牵制苏联的政策彻底破产了。

外交上、军事上的双重惨败,使日本**无法接受,平沼内阁全体辞职。

这一系列事实使日本军界、政界终于认识到:北进是不可能的。

由此,经过长时间的徘徊与争议,“南下”派最终获得了彻底的话语权。

一来呢,从张鼓峰战役到诺门坎战役,骄狂的日军一次又一次在与苏军的作战中尝尽了苦头,却讨不了什么便宜。面对仍然有着大量苏军驻守的北方,日军便失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