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盘龙环凤 (第1/3页)

“为什么明十三陵都埋在天寿山呢?”

“就不能是别的山吗?”

人们你一言我一语:

“毕竟北京龙脉那么多,也不差这一座山吧”

“草率了各位”

曹七七道:

“天寿山,原名黄土山”

“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之后十分重视北方的防务,并有意迁都北京,最重要的是在北京为自己选择陵址。明朝皇帝建陵选址最讲“风水”,永乐五年(1407年),仁孝徐皇后去世之后,明成祖朱棣并未在南京选择陵址而是去北京选择陵址,江西术士廖均卿说昌平北有“吉壤”,叫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风水宝地。

寥均卿当年在选长陵的时候,给永乐皇帝上了一道奏折,他就说长陵的水流“天门山拱震垣,地户水流囚谢。”因为在风水里东南方向是地户口,这个东北方向叫鬼门,西南方向叫人门,西北方向叫天门。

朱棣决定在此建造陵墓,并改黄土山为天寿山,于永乐七年(1409年)6月20日开始修建长陵。”

“随后的皇帝也都随葬于此”

“原来如此”

“又是传说中的随葬制度是吧”

“我懂我懂”

众水友打趣道:

“我在青西陵补过课”

此话一出,顿时直播间笑声一片。

曹七七哭笑不得:

“民间有“先有延寿寺,后有十三陵”的传说”

延寿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延寿镇北庄村西北,途径明十三陵,处在通往慕田峪长城、银山塔林的必经之路上。

据载延寿寺建于元末明初,先于十三陵。相传当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定都北京后,就下令派人为自己和后代子孙选择“万年吉壤”。派出的人马在北京的周边足足选择了两年,才找到几处可供永乐皇帝挑选的地方。

几经反复,始终无法确定理想的陵地,永乐皇帝朱棣心中闷闷不乐。看到皇帝十分郁闷,群臣进言,纷纷叙说唯有刘伯温堪当此任。为此刘伯温走遍了京郊的山山水水。

一**来到了黑山寨北侧的山里,看到这里背靠军都山,面临小平原,周围青山苍翠,雾霭缭绕,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上奏皇帝。朱棣亲自踏勘后,认为“万年吉壤”的选择是明朝江山社稷兴衰的头等大事,此地虽碧影森叠、紫霭飘渺、景自天成,但地方过于窄小,不能容纳明朝历代子孙。随后刘伯温向朱棣皇帝推荐了西南方向的黄土山麓为再选陵寝,并奏明:此地山川广大,避风聚气,是皇上和万代子孙的理想之地。朱棣踏勘后龙颜大悦,下令圈地,并将黄土山改名为天寿山。

延寿寺所在的地界虽未被选为“万年吉壤”,但刘伯温非常喜欢这处风水宝地,不忍舍弃,因而在此修建了寺院,取名延寿寺,意寓大明江山益寿延年。延寿寺出名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寺内有一棵巨大的姿态奇绝的“盘龙松”。它有黄山迎客松之美,有门头沟戒台寺卧龙松之奇。此松枝干盘桓交错,重复叠压,树虽不具高大挺拔之势,但器宇轩昂,气度非凡。交错盘旋的两主干,层次清晰灵动,酷似一条静卧山岗的巨龙,匍匐向东南方向自然延伸。它错落有致的细枝、舒展着的树冠,占据着大半个院子,足有近百平方米。

“关于盘龙松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曹七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