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 章 无锡田庄 (第1/4页)

无锡素有小上海之称。

无锡界于南京和上海之间,离上海只有一百多公里,两地交往频繁,上海有的无锡都有,上海没有的无锡也有,这话怎么说呢?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借助上海的技术力量开发自身的工业,各种高精尖的项目都在无锡开花结果。尤其是一批“礼拜天工程师”,也是在无锡兴起的;

上海在职工程师,礼拜六下班以后,便乘车到无锡,在他所应聘的工厂,用他自身的特长,为其出谋划策,礼拜天晚车再回上海,两头不耽误。

有些身怀绝技的工程师,干脆就被高薪挖到无锡,生产出一大批国内或者国外都没有过的奇缺机械、工具和材料,以至全国闻名。

还有,上海的退休工程师,上海退一批,无锡就接一批。六十岁正是好时候,技术也成熟了、经验也丰富了,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可是国企却不要了!

六十岁的工程师那可是些宝贝,不用你操心,拿来就能用,至少可以干到七十。因此无锡的很多稀缺行业的技术力量比上海都强。

也不是上海不知道爱惜人才,而是制度造成的,六十岁必须退休,这是国家规定。有些厂五十几就退了,不退,后起之秀就上不来;不退,子女就顶替不了。

只有眼看着大批的人才向无锡流动,无锡就像淘金人遇到了个大金矿,心中暗暗地窃喜。

—·—

无锡近郊一百余里,太湖边上有个小村庄,名叫“田庄”,自古以种稻养蚕为生,眼看周围各村开工厂、办公司,都富起来了,可是自己缺资金、少技术,办一家、垮一家,弄得村里干部一筹莫展。

一天,从南京来了一位姓钱的亲戚,是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的工程师。村干部们一听,村里来了个大科学家,便登门拜访,虚心求教。

钱工程师说:“你们路子走得不对,不该生产这些大路货,你们生产些水泵、阀门卖给谁?技术又不过关,离城里又远,豆腐盘成了肉价钱。

“再说‘沈阳水泵厂’,‘郑州阀门厂’几乎垄断全国,名扬海内外,你们想老虎嘴里抢食吃?妄想。”

“那咋办?”几个干部同时质问。

“干别人没有的。”

“还有啥别人没有?”

钱工说:“最近我们所里,为了研究一批名贵中药:灵芝粉、鹿茸粉、人参粉。从丹麦进口了一台小型喷雾干燥机,花了五万美金,我看了一下,没什么难的,自己制造,用不了两万人民币。”

村长说:“能行吗?咱也没什么技术。”

钱工说:“你们厂房现成的,还有一些机床,简单的零件自己造,精密点的拿到无锡去造,现在无锡的机加工能力已经超过上海了,没什么不能造的。”

生产科长说:“行,可是图纸呢?”

钱工说:“问题就在这里,得先花五万美金买一台样机,拆开来一件一件测绘,首先要学得像,要做得一模一样。他们卖五万美金,我们卖五万人民币,看客户买谁的?”

村长说:“我看行,会计,咱们账上还有多少钱?”

会计说:“五十万没问题。”当时汇率一比十,五十万就是五万美金。

村长说:“那,咱们就定下来,就生产这个,技术问题就靠钱工了。”

钱工说:“没问题,我回去向所里请示一下,我就到你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